top of page
搜尋
  • Yu-Hung Chiang

Osiris & The Egyptian Dionysus


伊西斯(左)正為歐西里斯的靈魂(右)祈福並賜與生命。攝於菲萊神廟(Philae temple),亞斯文(Aswan)。

  走在埃及,除了河水粼粼烈日罩頂,還有死亡如影隨形。

  倒不是因為時常錯身而過的裝甲運兵車和機關槍,也不只是一路上流連忘返的陵墓神廟金字塔,而是因為不管走到哪,不管試圖將自己藏身於哪一位神明的羽翼之下,你總是能在某個不起眼的地方、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瞥見死亡就這麼坐在不遠處的角落,亮著一抹淺淺微笑靜靜恭候。

  這其實是一件滿有意思的事。

  在古埃及這樣一個眾神喧嘩的地方,就連天上那顆至高無上的太陽,在一開始的時候,也都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著不一樣的名字與神話,即便在中王國時期(Middle Kingdom Period)之後,因為各種原因使得地區性的太陽神逐漸與拉(Ra)的神格結合,之後絕大多數的時間都以「阿蒙-拉」(Amun-Ra)、「拉-赫拉哈提」(Ra-Horakhty)或是「赫普瑞-拉」(Khepri-Ra,中文譯稱皆為筆者自行翻譯)這種複合神格的形式出現,但這依舊無損於這些地區性太陽神確切存在的事實。

  但若再仔細想想古埃及諸神譜系裏頭,與死亡沾得上邊的神祇,就會發現選項其實少得可以,因為就只有那麼一位,冥皇歐西里斯(Osiris)。

掌管豐饒、繁衍與死亡的冥皇歐西里斯。

  說實在的,對於大部分的古埃及人來說,坐鎮冥府、平時基本上不太露面的歐西里斯,有時候甚至會比每天見面的太陽神來得更重要,畢竟除了古埃及人最重視的死亡與永恆寧靜之外,歐西里斯還掌握著生衍與豐饒,也負責庇佑農業、釀酒、畜牧,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有和填飽肚子相關的行業。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古埃及諸神中,只有歐西里斯的臉是綠色或黑色的,那便是象徵著尼羅河氾濫的時候,從河底被翻攪上來的肥沃土壤。

  非常有趣的是,除了從前法老專門祭祀歐西里斯的城市阿比多斯(Abydos)之外,在埃及的其他地方,幾乎看不到歐西里斯的神廟,但卻又能夠在幾乎所有的神廟和陵墓中,看到歐西里斯的雕像、壁畫或是文字紀錄。有那麼點像是我們能在幾乎所有的寺廟裏,找到供奉土地公的地方。

  那是因為在古埃及的文化中,歐西里斯的存在本身就代表著一個階段性的終點。

  正如現在大家都很熟悉的,在古埃及不管是誰,在徹底嚥氣之後能夠前進的方向就只有一個,那便是歐西里斯所在的大廳,惟有經過最終的審判,才能決定一個人是能夠回到墓室裏頭繼續過日子,還是得被就地吞吃毀滅。

  縱是尊貴如法老或是崇高如神祇,在面臨死亡的那一刻雖然路徑跟平民百姓不太一樣,但也還是得求助於歐西里斯,才能藉著冥皇的力量,燃起新一輪的生命,進入下一個循環。

  所以從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 Period)開始,才會逐漸衍生出在死者名字後面直接冠上「歐西里斯」這個頭銜的習俗,藉此讓死者與歐西里斯產生連結,以祈求審判的順利與獲得永恆的寧靜。

  這也就是為什麼,掌管死亡的就只有歐西里斯這麼一位神明,而且相較於古埃及其他神明的多變與華麗,歐西里斯的面目與型態非常樸素單一的原因。

  因為死亡是惟一的歸宿,也是古埃及人這一輩子惟一重要並且純粹的事。

  不過當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埃及之後,這件事便開始被緩緩地轉化並被有效地利用。

希臘神話中的酒與歡娛之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
  在人的時代到來之前,是眾神統治著埃及,而這些神當時是不需要凡人祭司的。眾神一個接一個繼承了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而最後一位統治這個國家的神,是歐西里斯的兒子荷魯斯(Horus),也就是希臘的阿波羅(Apollo),祂擊退了風暴(此指風暴與混沌之神、荷魯斯的叔叔塞特〔Seth〕),成為了埃及最後一位神王。至於歐西里斯,則是希臘的戴奧尼索斯(Dionysus)。

  雖然在晚期王國(Late Kingdom Period)時期第二十七王朝的時候,希羅多德(Herodotus)曾經在埃及待過一段不算短的日子,但在《歷史》(Histories)中,當描寫到埃及宗教或是神話故事時,希羅多德還是習慣用希臘神話中的各種神祇來做類比,好更清楚地說明埃及諸神在文化和社會中的特色、執掌、地位高低以及神明之間的複雜關係。

  原本在希羅多德的認知裏,歐西里斯只是因為同樣象徵著豐饒與繁衍,也同樣監管著耕種、釀酒這一類的農業事務,所以和戴奧尼索斯有著相似的特質與地位,不過後來,亞歷山大大帝派兵將埃及收入帝國的版圖(320 B.C.),再加上不久之後希臘化(Hellenistic)的文化和思想迅速在埃及本土扎根蔓延,埃及這片土地和她所孕育的悠久文明,幾乎是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大規模浸染與改造。

  當亞歷山大在神廟中被祭司們正式認定為「宙斯-阿蒙」(Zeus-Amun)之子後,掌握著古埃及人死亡與永恆安寧的歐西里斯,也成為了新統治者委以重任的關鍵神祇。

  雖說成效究竟如何,如今已經無從考證,但整個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的皇室與政府,一直到被羅馬攻破的那一刻,都還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要說服當時受統治的埃及人,歐西里斯其實就是戴奧尼索斯。

  畢竟要是當時的埃及人接受了歐西里斯其實是個希臘神祇的設定,那麼至少在宗教和精神層面上,認同希臘文化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如此一來,托勒密這個流淌著百分之百希臘血液的外來政權,在埃及這片土地上的日子自然也就會比較好過一點。

  於是乎,這兩位神祇在出身和遭遇上的共通之處,就開始被有意識地提出並凸顯。

  在流傳最廣泛的神話故事版本裏,歐西里斯是太陽神拉的長子、人世間第一位法老,後來被妒火中燒的弟弟塞特兩度謀殺,第二次還是被分屍之後四散到埃及各地,之後經過苦命的妻子伊西斯(Isis)長年的奔走,才終於找回大部分的屍塊,在組裝回人形之後,又施法讓歐西里斯在陰間復活,從此成為冥界的王。而伊西斯最終沒有找回來的雞雞,則像發電機一樣,為埃及的生生不息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澎湃生命力。

  戴奧尼索斯同樣血統高貴,在大部分的神話版本中,是奧林帕斯山眾神之王宙斯的兒子。儘管宙斯和祂的雞雞捅出了整部希臘神話裏幾乎所有的簍子,但在戴奧尼索斯的故事裏,宙斯卻是救回戴奧尼索斯,使其重獲新生的關鍵。

  至於戴奧尼索斯的死亡,則有兩個目前最被接受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宙斯與賽墨勒(Semele)相戀並生下戴奧尼索斯。這件事好死不死被正宮希拉(Hera)發現了,便跑去慫恿賽墨勒,要宙斯向她現出自己的真身。只是當宙斯終於向賽墨勒展現自己真正的型態,一道雷電的時候,賽墨勒卻被當場燒死,宙斯只來得及救出當時還不足月的戴奧尼索斯,並將兒子縫入自己的大腿中,一直到長成之後才又重新出生。

  第二種說法的概念其實差不多,就是有天希拉發現宙斯居然有個叫做戴奧尼索斯的私生子,於是便派出泰坦神(Titan)將其殺害,並把屍身整個撕裂肢解,宙斯最後只救出了戴奧尼索斯的心臟,之後只好將戴奧尼索斯的靈魂投入賽墨勒的體內,藉著母體的滋養使其再次重生。

  不過雖然戴奧尼索斯活了下來,並在宙斯的庇護下順利活到成年,但終究還是被希拉給弄瘋了。在只能四處流浪的漫長歲月裏,戴奧尼索斯教導農民釀造葡萄酒,也與人們同飲同樂,最終成為了酒神、歡娛之神以及農業的守護神。

  當然,這兩個神話故事的重點都在於復活。對古埃及人來說,無論藉由什麼樣的方法與手段,能夠死而復生,正是歐西里斯最與眾不同之處,也是歐西里斯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受人愛戴的法老,最終蛻變成神的關鍵。而對托勒密王朝來說,同樣也經歷過死亡、分屍,最後成功復活的戴奧尼索斯,簡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完美神祇,讓這些來自希臘的法老,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將古埃及人心目中說得上是最重要的一位神祇,連結到希臘神話的系統裏去。

  而在將兩個文明的神話故事對接、並且劃出重點部分之後,托勒密王朝開始著手塑造屬於戴奧尼索斯的祭典。

  方法非常簡單。

  每年尼羅河開始氾濫後,古埃及人便會在氾濫季的第二個月,舉辦並慶祝赫雅克節(The Khoiak Festival,中文譯稱為筆者自行翻譯)。雖然每個城市會因為產業結構的差異和人口的多寡而有不同的規模,但所有人都會一起投入這個盛大而且極為重要的慶典。

  這個和豐年祭有些類似的祭典,是專屬於歐西里斯的祭典。古埃及人透過一連串的祭祀與儀式,向歐西里斯傳達感謝,並祝禱當氾濫的河水退去之後,會留下比前一年更肥沃的土壤,讓今年的耕作能順利進行,收成也更加豐碩。

  整個祭典除了在神廟中、由祭司負責的祭祀之外,最重要的公開活動,就是在一個廣場上,藉著戲劇的方式,演出歐西里斯的故事,尤其是被分屍之後又復活的段落。同時,會有一群人抬著巨大的歐西里斯雕像,遶境一樣繞行城中的每一條主要道路,讓歐西里斯的力量盈滿整座城。

  最後,歐西里斯的雕像會被抬到演戲的廣場,與眾人一起觀看演出,而整個祭典則會隨著戲劇一同落幕。

  托勒密王朝做了件非常有效率的事,便是將赫雅克節裏的主角,直接換成戴奧尼索斯,然後將表演的劇目換成了希臘神話或是歷史故事。

  而這個在托勒密王朝兩百七十年的時間裏,幾乎年年都在首都亞歷山卓(Alexandria)舉辦的慶典,後來也就逐漸演變成為了如今的酒神祭(Oschophoria)。

  儘管並不像祂的妻子伊西斯被後來的文明完整接受,但歐西里斯的某些部分,卻也藉著不同的文明與文化,輾轉留存,在不知不覺中死而復生。


(本文中的希臘神話故事,來自於托勒密時期的記載,與現代的版本或許不盡相同)


蔣與弘

2021/6/6

午後于台北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Yu-Hung Chiang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