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Yu-Hung Chiang

Kush


凌晨四點的亞斯文(Aswan)近郊,所有準備前往阿布辛貝(Abu Simbel)的人正在等待邊境放行。

  去阿布辛貝(Abu Simbel)其實是一件有點麻煩的事。

  除了天亮之後的迢迢長路漫天黃沙,還有眼下不知何處是盡頭的枯燥等待。

  凌晨三點,夜幕最重的時候出發,遠光燈放射成兩柄光劍,一路斬開前方快速褪去的幽闇。

  筆直奔馳一陣後突然急轉,熄火停車。窗外正抽菸聊天的司機站成一排,守著一旁同樣首尾相銜,、前後望不見盡頭的小型旅遊巴士。

  凌晨四點的亞斯文(Aswan)近郊,只能等待。

  等關防人員逐一清查核對每輛巴士上的成員身份,等埃及政府的武裝護衛部隊準備妥當,等兩國之間的邊境正式開放。

  引擎再次轟鳴,上車之前,藉著微微泛白的天光,已經能夠隱約看見國境之外的粗略輪廓。大概是用慶典一樣的力道踩足了油門,所有巴士沿著細長的公路奔流而去,轉眼間消失了蹤影。

  就像是淤塞已久終於又重新氾濫的尼羅河。

  不過這次是逆流而上。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所建的阿布辛貝神廟(Abu Simbel Temples)。

  蘇丹(Republic of the Sudan)。

  亞斯文高壩(Aswan High Dam)第一期工程結束並開始蓄水的1964年,為了不讓阿布辛貝神廟(Abu Simbel Temples)就此淹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當時的埃及、蘇丹政府合作,將整座神廟細緻地切割成八百零七塊,花了四年,搬運到河岸上方大約兩百公尺的山壁上,定位、組裝,重新座落在如今的納瑟湖(Lake Nasser)西岸。

奈芙塔莉墓中浮雕畫像。皇后谷(Vally of Queen),QV 66。底比斯(今路克索)西岸。

  阿布辛貝神廟是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對妻子奈芙塔莉(Nefertari)所展現的極致愛意,是一個站在尼羅河畔金字塔頂端睥睨當時西亞世界的人,為了愛情所能做出的最浪漫的事。

  雖然大家都這麼說,但明明是為了表達愛意卻花了將近二十年時間鑿出了四座自己的巨大石像,怎麼想怎麼覺得有點詭異。畢竟奈芙塔莉的視力正常,拉美西斯二世的腦子也沒有那麼不正常。

  興建阿布辛貝神廟的真正目的,在於展現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 Period)的國力強盛與幅員廣闊。

  時至今日,四尊巨像仍舊精準地面向正南方,拉美西斯二世內斂而威嚴的眼神,靜靜俯視著遠方那個原本並不屬於、也絲毫不遜於埃及的古老帝國。

第二十五王朝時,古埃及與庫什帝國(Kushite Empire)的勢力範圍。地圖中可見,尼羅河上六道瀑布,全都位於努比亞(今蘇丹)境內。

  希羅多德(Herodotus)總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但埃及之所以得天獨厚,是因為尼羅河留給埃及人的,是最平緩宜人的段落。

  向南逆流而上,出了亞斯文便會碰到第一瀑布(the First Cataract),無論今時或是往日,第一瀑布都是埃及和南方鄰國之間的天然國界。亞斯文從前叫做象關(Elephantine),古埃及人認為,象關以外就是大象的產地,而居住在象關以南的人,都是未經開化的野蠻之人。若繼續向上溯源,在抵達藍、白尼羅河匯流的喀土穆(Khartoum)之前,一共會經過六道地勢險峻的瀑布。

  讓中王國時期(Middle Kingdom Period)許多法老頭疼不已的努比亞(Nubia)勢力,就蓬勃繁盛在六道瀑布之中。

  這股勢力的正式名稱,是庫什帝國(Kushite Empire)。

nbw、nub。象形文字中,「黃金」之意,同時也是其他貴金屬如銀、銅等字的字根。

  努比亞,其實是古埃及對南方地區的籠統稱呼。「Nubia」是由「Nub」與「ia」兩個字母組成,「Nub」是「黃金」的意思,而「ia」則是表示所有格的字尾,「Nubia」確切的含義是「黃金的」。努比亞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古埃及最主要的黃金產地。

ksh、kus。象形文字中,為「荒蕪」、「野蠻」之意。

  至於庫什帝國的「Kush」,則是古埃及人用來形容荒蕪之地、野蠻之人的鄙視用詞,類似當年漢人對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蕃」。儘管古埃及人並不太把庫什帝國放在眼裏,但庫什帝國的文明發展其實不輸古埃及,也有一套完整的語言與文字系統。只可惜如今所能看到、與庫什帝國相關的記載,全都來自古埃及的官方文獻,所以無法得知庫什帝國真正的名字究竟是什麼,也沒辦法了解當時的庫什人,到底怎麼描述自己與敵對的古埃及。

  早在古王國時期(Old Kingdom Period)之前,努比亞地區就已經是個龐大壯盛的帝國了,只是當時埃及的勢力範圍主要盤據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所以雙方儘管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並沒有太多的交集。這時候的庫什,被稱為「Ta Sety」,意思是「使用弓的地方」。在當時的埃及人眼中,努比亞人非常善於使用弓箭,與擅長使用長槍、短刀的埃及人截然不同。

  此時庫什的首都,是位於第三瀑布(the Third Cataract)附近的克瑪(Kerma),距離象關其實不遠,不過當時庫什的國王並不急著對埃及發動戰爭,而是將整個帝國的重心放在對外貿易上。以克瑪為中心向外輻散,組織龐大的駱駝商隊,一方面向北進入象關,與當時還沒完全統一的上埃及地區進行互市,一方面向西、向南,與當時其他非洲部族進行交易。除此之外,由於尼羅河的六道瀑布全都在努比亞境內,幾乎沒有遠程航運的價值,於是庫什國王便讓商隊先走陸路向東抵達紅海(Red Sea),接著再走海路向北直達尼羅河三角洲,將努比亞豐富的貴金屬礦藏,直接送入埃及的首都孟斐斯(Memphis)。

  不過到了中王國時期,隨著埃及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張至尼羅河上游地區,雙方的接觸機會越來越多,衝突自然也就越演越烈。法老亟欲獲得對上埃及的絕對主導,庫什的國王也正伺機奪取埃及此時依舊鬆散的領土。

  庫什的弓兵部隊讓埃及的軍隊死傷無數,不過庫什的軍隊也沒辦順利越過象關,再加上埃及依舊需要努比亞的貴金屬資源,所以即便大小衝突不斷,但始終沒有引發大規模的戰爭。

  邊境數次激烈的交手後,中王國時期的官方文書將這群來自南方的難纏敵人,正式定名為「庫什」。

  雙方僵持的局面到了新王國時期被打破。

  新王國時期十八王朝,古埃及史上最愛打仗也最會打仗的王朝。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覺得老這麼耗下去也不是個辦法,身為堂堂埃及法老也不可能不用黃金,所以與其因為貿易受制於人,倒不如直接把產地打下來收歸己有,從此一勞永逸。

  圖特摩斯一世那時剛剛繼位,面對各方勢力盤據的上埃及和動盪的政局,需要一個能夠大展身手、立下威名的對象,於是決定出兵攻打努比亞。率兵攻入庫什首都克瑪後,圖特摩斯一世並沒有將其摧毀,而是將庫什收入埃及版圖,成為埃及的附庸國,除了要按時貢納貴金屬礦之外,也負責管理努比亞北部地區。

  不過大約五十年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再次出兵攻打努比亞,這次將軍隊一路推進到了第五瀑布(the Fifth Cataract),然後將庫什帝國的首都硬生生遷到了附近的納帕塔(Napata)。

  若說圖特摩斯一世是為了貴金屬礦產而讓庫什帝國成為附庸,那麼圖特摩斯三世就是為了要讓埃及以南的地方徹底成為埃及。

博爾戈爾山(Jebel Barkal),位於喀土穆(Khartoum)北方大約400公里。

(博爾戈爾山(Jebel Barkal),位於喀土穆(Khartoum)北方大約400公里,為庫什帝國的信仰核心,山頂裂分於山體的錐形巨岩(照片中央上方處),因為形似昂首吐信的眼鏡蛇,而被視為王權的象徵。)


  納帕塔是一個完全埃及化的地方。

  圖特摩斯三世在納帕塔附近發現了一座海拔不高但形貌奇特的岩山,山頂上有一塊裂開的錐形巨岩,長得很像頭戴王冠昂首吐信的眼鏡蛇。圖特摩斯三世認為,這就是埃及王權必須統治這裏的原因,既然負責護衛在法老身邊的聖蛇(Wadjet)在這,那這裏本來就應該屬於埃及。

  這座名叫博爾戈爾(Jebel Barkal)的小山,就此成為了庫什帝國的信仰中心。

  後來,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曾經不遠千里來到這裏,將這座山的主神正式定為太陽神阿蒙(Amun)。

  而阿蒙卻正好成為了後來庫什帝國反撲埃及計劃的核心。

  巨像腳下。

  其中一尊的上半身已經碎裂,散落在前方不遠處。

  不是後續朝代的人為破壞,也不是當初大家搬運神廟的時候造成的損傷。

  在神廟建成不久後的一天,巨像突然無傷自裂,當時負責監督工程的建築師與石匠因為擔心會被拉美西斯二世處罰,所以就跟整個阿布辛貝的人說好,當這件事情沒發生過。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忘了。

  後來負責搬運計劃的考古學家們,還費了不少功夫,才把碎裂的石塊擺放到了與之前一模一樣的相對位置上。

  偉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大概會覺得很悶。


(原載于臉書,2020/9/20 )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