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Yu-Hung Chiang

1922+100(II):The Mask


圖坦卡門(Tutankhamun)葬儀面具背面。現藏於開羅博物館(Egyptian Museum Cairo)。Harry Burton,帝王谷(King Valley),底比斯(Thebes,今路克索),1922。

  我們如今之所以會在圖坦卡門(Tutankhamun)的面具上,發現許多裝飾零件的缺失或是肉眼可見的破損,是因為當初在打開棺木的時候,Howard Carter 和挖掘工人們是拿著鐵製的撬棍直接捅進去的,於是便在圖坦卡門脆弱的身上留下了不少工具造成的損傷。

  只不過和面具背面所受到的傷害比起來,這些問題其實都細微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仔細觀察面具的背面,除了能看到一大堆凹洞和工具造成的擦痕之外,原先鑲嵌在後腦勺位置的靛藍色玻璃裝飾,如今也只剩下了莫三分之二。這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當時 Howard Carter 其實急著想把這副面具取下來,好拎出去向正堵在墓穴外頭、來自世界各地等著搶頭條的媒體記者們展示,並且正式宣告自己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辛苦挖掘,終於取得了極其輝煌的考古成果。

  殊不知試了半天就是拔不下來。

  拿起工具伸進去戳了幾下,這才恍然大悟。當年塗抹在圖坦卡門身上,用來阻絕空氣與填充裹屍布隙縫的香料和樹脂,在三千多年的無聊時光裏,非常負責任地將這副頗有份量的黃金面具,和圖坦卡門本人的腦袋,強而有力地黏在了一起。

  非常、非常強而有力。

  沒輒。儘管圖坦卡門還在喘氣的時候並不是什麼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不怎麼被當時的宗教階層放在眼裏,但人家終究是個法老,最基本的尊重與該有的待遇還是不能馬虎,所以圖坦卡門正式斷氣之後,至少在木乃伊製作的等級上,無論是使用的工法或是用料,採用的絕對都是最頂級的規格。再加上第十八王朝在古埃及歷史上算得上是數一數二富有的時代,乳香沒藥這種名貴材料用起來根本沒在省的。

  而這也就讓正等著衝出去揚名立萬的 Howard Carter 有些尷尬。因為即便動用了手頭上或大或小所有的破壞性工具,眾人依舊是對這一整塊硬化到了極致而且還散發著淡淡藥草香氣的樹脂束手無策。

  最後實在是想不到辦法,只好拿出鋸子,將圖坦卡門上身和面具黏在一起的部分直接拆了下來,帶回當時的研究室,然後又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慢慢地將充塞在整個面具內部的樹脂盡數清除。讓這副即將舉世聞名的面具與它苦命並且短命的主人徹底分離。

  圖坦卡門的腦袋和一部分的上身,也終於回到了他本人的懷抱。


圖坦卡門葬儀面具。現藏於開羅博物館(Egyptian Museum Cairo)。

  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面具的正面時,除了一些細微的凹陷與邊緣的缺口之外,同樣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在面具的右胸上緣、大概接近鎖骨的位置(照片上看的話便是左邊),有一處非常明顯的凹陷和穿孔。

  這個洞是古埃及人自己敲出來的,不干 Howard Carter 的事。

  雖然在棺木剛被打開的時候不怎麼顯眼,但在稍加清理、並且把圖坦卡門的腦袋分離出來之後,Howard Carter 便注意到了面具正面這個難以忽視的穿孔。這個最大直徑約莫兩公分的橢圓形孔洞,雖然看上去有些怵目驚心,但打得並不深,其實只是淺淺地穿過了面具最表層的那圈裝飾性頭飾(也就是環繞在圖坦卡門臉部周圍的那一圈東西)。

  不過這個孔洞的存在卻非常有意思。

  至少到目前為止,在為數不多、而且保存得相對完整的法老棺槨上,埃及學家們就只發現了這麼一個。

  這個孔洞完全是實用性質的,並且還是在喪儀進行的過程中,倉促之間採取的權宜之計。


圖坦卡門(左側站立身著白色亞麻布)正接受繼任法老阿伊(Ay,手持黑色禮器,身披豹皮)所舉行的「開口」(The Opening of Mouth)儀式。圖坦卡門墓室壁畫,KV 62。帝王谷(King Valley),底比斯(Thebes,今路克索)。

  古埃及的喪葬儀式極其複雜繁瑣,不過無論貧富貴賤,任何人在木乃伊製作完成、放入棺槨之後,到正式葬入墓穴之前,都必須進行最後一個儀式。對古埃及人來說,這是整個喪葬儀式與祭祀流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道程序。而且在喪禮中的每一個環節,其實都可以被簡化或甚至是省略,惟獨這個儀式,必須極盡隆重莊嚴之能事。

  「開口」(The Opening of Mouth)。

  這個儀式不只是至關重要,同時在執行上也確實比較困難。因為需要將原本平放在土製平台或木頭架子上的棺槨搬到地面上,然後豎起來,如此一來,死者才能以站立的姿態,接受祭司的祝禱與祈福。在儀式的最後,祭司會拿出一根長型的、尾端彎曲的禮器,輕輕觸碰棺槨臉部下緣的位置,象徵已經將死者因為死亡而封閉的口鼻重新打開,好讓死者能在接下來要踏上的旅程中念誦護身的咒語,並在抵達眾神面前時,能親口為自己的辯護。當然,若是能夠順利通過審判,也能盡情享受美酒與佳餚。

  若是尋常百姓倒還好,若是碰上達官顯貴或是法老本人的棺槨,那麼這個儀式就會變得非常艱鉅。畢竟這些有錢人家動不動就是一、兩百公斤的石頭棺槨,再不然就是像圖坦卡門那樣直接來個純金的,重點是裏面肯定還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陪葬品。

  真的是會把負責執行儀式的祭司們逼死。

  所以意外就發生了。

  圖坦卡門面具正面那些細微的凹陷,就是在進行開口儀式的時候,祭司們一個沒固定好,讓圖坦卡門的棺槨臉朝下直接撞在地上所摜出來的,儘管趕快抬起來重新固定好,並且找來工匠進行緊急補救,但依舊免不了留下了些肉眼可見的痕跡。

  右胸鎖骨附近的那個洞也是這個時候打出來的。

  因為圖坦卡門手上握著的連枷(flail)掉了。


連枷(flail,左側尾端呈穗狀之權杖),象徵法老對境內農事的掌控。

  祭司和工匠們手忙腳亂地把圖坦卡門從地板上扶起來之後,發現原本抓在法老手上的連枷裝不上去。這很崩潰,畢竟是代表法老權力與身份象徵的重要禮器,要是在進化成真・太陽神的過程中缺了這個,天知道會出什麼問題。只是不管再怎麼重新安裝,連枷就是不肯穩穩地固定在已經氣到說不出話的法老手上,無奈的工匠只好取來工具,在法老臉上開了個洞,穿了根繩子把連枷的尾端直接束在面具上。

  三千多年過去,等到 Howard Carter 手中的撬棍捅進棺槨時,繩子已然朽壞不知所蹤,只留下了這個有些不知所措的孔洞。

  接下來,我們得開始思考一個有些奇怪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掉下來的連枷居然會裝不回去?照理來說,為法老量身打造棺槨的工匠們,應該是不至於犯下這種荒謬到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的白痴錯誤才對。

  嚴格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在前提的階段就已經被推翻了。

  前提就是這副棺槨的確是為了圖坦卡門量身打造的。


圖坦卡門最內層之棺槨。Harry Burton,帝王谷(King Valley),底比斯(Thebes,今路克索),1922。

  從一些非常明顯的地方就能夠看出來,這副棺槨最初的主人其實並不是圖坦卡門。

  比如說用來裝飾棺槨的圖案樣式與符號。在棺槨下半身的正中央,綴著兩條狹長的色塊,中間直書著象形文字,並且將兩側的裝飾性圖案區隔開來。儘管中間寫著的確實是圖坦卡門的名字,但這樣的花紋與樣式,是地位尊貴的皇室女性、通常是皇后或公主專用的。符合形制的法老棺槨,在腰際以下的部分,會是兩位女神面對面展開雙翼,呈現將棺槨包圍環繞的姿態。


圖坦卡門(Tutankhamun)葬儀面具側面。現藏於開羅博物館(Egyptian Museum Cairo)。Harry Burton,帝王谷(King Valley),底比斯(Thebes,今路克索),1922。

  再來就是耳洞。

  圖坦卡門的面具上,兩邊的耳朵都有耳洞。光憑這點就能知道,這一開始絕對是為了女性所打造的棺槨。

  在古埃及,即便穿耳洞、戴上各式各樣的耳飾是非常稀鬆平常並且不分男女的習慣,但一般來說,只有女性才會在兩耳上都打上耳洞。男性的耳洞通常只會打在右耳,而且就只有六到十三歲的男孩,會在右耳上戴上象徵著未成年人的耳飾。然後隨著年歲漸長,男孩耳朵上掛著的耳飾會變得越來越少也越來越簡單,到了十四歲正式成年之後,耳洞雖然會繼續存在,但就不會再佩戴任何耳飾了。

  直到今日,撒哈拉(Sahara)南部一些世代游徙於綠洲之間的傳統貝都因(Bedouin)部族,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

  除了這兩個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樣式上的不合規制,圖坦卡門這副面具在物理組成上也非常有意思。因為就算是和其他法老所使用的葬儀面具比較起來,這副面具所使用的零件也多得有些不太尋常。

  如果從零組件之間的接合處來區分與計算的話,這副面具總共可以拆分成前、後兩個面積比較大的平板型結構、額頭上的禿鷹雕飾、臉部、兩隻耳朵、假鬍子、以及環繞在臉部外緣的頭飾,總共八個部分。每一個部件都是先用錘子將黃金敲成薄薄一片,然後用剪刀與鑿刀切割、塑形,最後再組裝起來並且打製成一個整體。而當工匠們在製作面具時,或至少是在製作這種等級的面具時,為了確保面具在完成時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勻稱協調,通常不會拆成這麼多部分進行製作。頂多切分成整片頭飾、臉部與雙耳、額頭上的禿鷹雕飾與假鬍子。

  而如果再更細緻地去檢視面具中的每一個部件,便會發現這副面具其實是出自於兩批不同工匠之手,一方面是使用的技術與工具不太一樣,另一方面,儘管如今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但這兩批工匠在製作面具時所使用的原料確實有著極細微的差異。

  首先,儘管都是接近靛青色的深藍,但頭飾與前胸上用來裝飾的藍色條紋,與勾勒出圖坦卡門雙眼與眉毛的深藍色,使用的其實不是同一種質地。雙眼與眉毛是直接用青金石(Lazurite)鑲嵌而成的,至於其他部分的裝飾性條紋,用的則是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 Period)王室非常愛用的一種隕石玻璃。這種玻璃當初是商隊在穿越撒哈拉時發現的,裏頭含有鈷(Cobalt)的成分,能在陽光的照射下煥發出獨特並且華麗的偏藍色調。

  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更細微了。

  可能許多當面看過這副黃金面具的人,都曾經產生過這樣的疑惑與不協調感。那就是這整副面具明明都是純金打造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圖坦卡門的那張臉看起來就是更黃金一點。

  這種不協調感其實真切。

  當然,這與博物館陳列室裏頭的光線角度或色溫一點關係都沒有。

  製作臉部時所使用的黃金,與面具其他部分所使用的黃金,確實不太一樣。

  把這副面具丟進 X 射線繞射儀(X-Ray Diffractometer,XRD)掃一遍之後,便發現整個面具臉部的金(Au,Gold)含量是 96.6%,銀(Ag,Silver)含量是 1 %,銅(Cu,Copper)的含量則是 2.4 %,整體上計算下來是 23.2 克拉(ct,carat)。而面具其他部分的金含量則是 97.8 %,銀含量為 1.4%,銅的含量則是 0.8%,總共是 23.5 克拉。

  完全不是同一批金屬。

  雖然製成臉部的那批黃金,純度稍微低了一點點,但因為銀的含量比較低、銅的含量又多很多,所以看起來就比面具的其他部分更黃金了一些。

  而之所以會出現上面說的這些情況,主要是因為臉部這一塊,是後來換上去的。

  當時,圖坦卡門猝死的消息傳回埃及後,沒有多少時間的工匠們緊急翻出了之前已經完成的、其他王室成員的葬儀面具,先把面具拆開,將原本的臉孔整張切下來,同時用手邊的黃金重新鑄造了少年法老的五官,修飾、點綴、細細打磨,最後重新鑲回面具上頭。

  至於這面具原本的主人又是誰?

  與這整座墓室一樣,同樣屬於圖坦卡門名義上的母后,奈芙蒂蒂(Nefertiti)。


蔣與弘

2022/12/25

夜于台北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Yu-Hung Chiang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